对煤炭增值税的认识和建议

希迪智驾也完成了一次3亿人民币的融资。

从基本面表现来看,挖机销量从7万多台上升至34万多台,增长近4倍。风险提示 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大幅下滑、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海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对煤炭增值税的认识和建议

电动化是行业发展趋势,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性加速这一趋势的到来。二、探讨二:为什么我们对中国工程机械的海外高增有信心? 从海外市场本身来看,2021-2022年复苏,2023年或出现小幅下滑。产品层面,电动化产品的均价与利润率目前均远高于传统内燃产品,将带动企业营收利润天花板不断上行。回顾过去20多年,中国工程机械增长经历了国内地产基建投资驱动(2011年之前)、国内保有量更换周期驱动(2016-2021年),如今正进入第三阶段(2023年开启)——高质量发展驱动,其中国际化是主线,电动化、经营高效化、国内竞争良性化是支线,2023年龙头企业占比有望突破50%,在这种背景下,相关公司2023年业绩弹性可能超预期。2023年全球工程机械销量继续下滑,但降幅收窄,分市场来看,中国、欧美市场均小幅下滑,印度市场实现正增长。

放眼当下,中国经济增长已经从高速增长切换为高质量增长,工程机械作为与宏观经济息息相关的行业,我们认为其后续增长驱动力也是高质量发展,其具体内涵为:区域结构国际化、产品结构电动化、经营高效化、国内竞争良性化。回顾过去,国产替代进程伴随着激烈的价格战,国产工程机械凭借性价比优势不断抢占份额,以挖机为例,截至2020年底内资企业份额已经接近80%。这三年对于高机租赁市场来说也是变化最大的三年,比过去十几年的变化都大很多。

这意味着保有量的急剧增加趋势短期内很难改变,那租赁价格就很难回升。另外高机和其它工程机械产品如挖掘机还是不一样,挖掘机的客户群主要是个人或者施工单位,非常分散。过去三年,租赁价格的急剧下降和市场保有量的急极上升形成对比鲜明的反比关系,而且时间上也完全重叠,两条线在时间坐标上画出了一个夹角很大的剪叉:市场保有量的线向右上角延伸,而租赁价格的线则向右下角延伸。之前靠的是胆量,所谓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要塞紧靠国界线,另一侧是一片浩荡无垠的神秘大沙漠。其它几个头部公司的资产情况也不例外。

对煤炭增值税的认识和建议

对国内租赁公司来说,一个在国外新机卖得好的品牌,其二手设备在国外市场接受度肯定也高,说明其二手设备也相对容易出去,二手设备卖出去了自然会产生新的需求,也就是在国外卖得好的品牌,国内租赁公司肯定也欢迎。德罗戈决心好好留在这里,等待靶盟人的入侵和自己建立战功的机会的到来。在可想象到的未来,国内很难出现联合租赁这样的企业,光是租赁价格低和不能按时回款这两个限制条件就很难突破,其它一切努力可能都是徒劳。但小租赁公司就不一样,本身设备量不大,平时还想收购一些二手设备壮大规模呢,所以基本可以不考虑二手设备处置或者残值的问题,只要把设备一直租到报废卖废铁就可以了,前提是你能一直经营下去,中途退出也不值钱。

所以实际上租赁市场的变化不能怪疫情,有没有疫情到现在都差不多这个样子,疫情只是其中的一个插曲而已。有位同行朋友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他的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赚钱比很多同行都多,原因是他有几个关系非常铁的大客户,他不单提供高空车,还顺便做了很多其它产品,例如起重机、叉车、电焊机甚至其它一些让人想不到的设备,可以说客户需要什么设备他都能提供(自身没有,就找别人转租),这样公司的生存能力就特别强,笔者觉得这是小租赁公司经营策略的典范。这对现有中小租赁公司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消息,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被清洗出局。风水学有句话叫钱不入急门。

不能循环怎么能产生新的需求?所以厂家也会很快发现国内卖不动了,很快主战场会转移到国外。当然,中小租赁公司和头部租赁公司可能不在一个赛道上,这样对比没有什么参考意义,大家的商业模式不一样。

对煤炭增值税的认识和建议

现在同行们聊天时,都会讨论一个现阶段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国内租赁价格什么时候可以回升?因为大家都在纠结于目前超低的租赁价格和超长的回款周期,现在高机租赁用投资回报率来算已经没有意义了。去年买高空车的一些公司今年回头一看,不单这一年白干了,可能下一年还是白干。

那么,巨头们的收缩,会不会在把市场空间让给小租赁公司呢?长期趋势肯定是这样的。但我们可以根据最近两三年来的市场情况做一些分析、回顾及展望,以给后面的经营及发展策略厘清一下思路。老大还是老大,只是没有了往日的势头。任何市场都没有先来后到之分,设备租赁行业是个长期行业,笑到最后才是赢家。而且这个行业还有个特点,所谓的洗牌并不会像某些行业一样,一阵风就把很多企业吹没了,最大可能是某些企业做着做着就慢慢收缩或者不见了! 目前高机租赁行业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家都在抱怨价格低及回款难,都希望市场尽快来一次洗牌,把竞争对手特别是几家头部公司洗掉,让后市有重生的机会。在大趋势上,国产品牌逐步代替国外品牌是不可阻挡的,不单是高空作业平台,整个工程机械产业都是这样,这完全可以参考早期日本工程机械的发展历程,小松的发展历程就是典型案例。

所以以后国内二手机的出路是个不解之谜,会不会像共享单车一样呢?那应该是资源再生公司的生意。都说创新突破是应对市场低迷的有效办法,对于设备租赁公司来说,创新就是:要么提供跟别人不一样的服务,要么提供跟别人不一样的设备。

租赁公司如何破局? 有学者说中国经济已经告别了跑马圈地的野蛮增长年代。有些大公司还说现在的价格还有一点利润空间,这是在玩数字游戏而已。

行业积累包括客户资源、品牌知名度、市场经验甚至资产积累等。2、谁都知道随后的二手机交易市场肯定很大,但国内比较特殊,不能照搬欧美的经验,原因是国内新机价格太便宜,而且付款条件又很宽松。

只是想不到巨头们的变化如此之快,发展得快,没落也快。笔者听说某大型主机生产厂家高机事业部正在成立风控部门,提前做好对那些无法偿还设备融资款的租赁公司收回及处置设备的准备。高机租赁价格会回升吗? 租赁价格取决于供求和竞争关系,什么时候会回升?这就像你问鞑靼人何时会打过来一样,没人知道,而且就目前情况来看,价格还没见底,至于底部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公司规模越大亏得越多。

对于中小租赁公司来说,也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你强由你强,清风拂山岗,你横由你横,明月照大江。还有就是国内做生意,关系的重要性尤其突出,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一时改变不了,这一点大公司就没有小公司灵活,过去靠资本攻城掳地,但那不是有效规模,有效规模才是真实的规模。

所以目前大家投资购买新机的意愿已经大不如前,但主机厂家还是在不停生产,总有租赁公司会购买。国内的高机保有量很快会达到预期的饱和量(早期说60万辆,后来翻一倍说120万辆),由于国内的二手设备还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出口,只能在国内堆积。

就这样,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十年、二十年过去了……他逐渐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夜间的号子、清晨的寂静、士兵的操练,他甚至感觉自己离开这里反而不习惯了。然并卵,该价格联盟不到一个月就被大公司打破了,首先退出的是众能,大黄蜂紧跟其后……直致今天,租赁价格又下降了30%左右。

任何市场都一样,下半场拼的是行业积累、经营能力与经营策略。目前国内有三、四十家高机制造商,年产能不少于20万辆,有些厂家还在扩建,这是中国特色。笔者有位朋友在佛山搞机械加工,有次聊天问他,剪刀车的生产成本大概多少?他回答说:结构件包括底盘剪叉平台等,行情是按重量算的,全部做好就是8000元每吨,保证用好钢材、激光切割一次成型、机械人焊接等等,加工精度及质量可以保证。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如果每家公司都能活下去且保持增长就不是洗牌,但不洗牌,市场就没法重生……这只能说明洗牌的时间点没到,按照市场规律,肯定有部分公司会出局的。

更有意思的是,每个人都很乐观地认为自己肯定不会被洗掉的。其它国内企业要加油,国内产品适合先卖好,再做好的策略。

随着旧设备的不断卖出,可以预测,后续旧设备可能很难出手。国外很多租赁公司都是综合的设备租赁公司,设备品类很多种,这是应对周期的一个很有效的办法:今天高空车租赁市场不好,可能发电机市场好呢,有个对冲。

经营策略是公司的发展方向选择,往哪个方面发展,是激进还是保守等。3)主机厂家在用各种手段促销,同时忽悠吸引新入行的投资者。